东溪
梅尧臣〔宋代〕
行到东溪看水时,坐临孤屿发船迟。
野凫眠岸有闲意,老树着花无丑枝。
短短蒲茸齐似剪,平平沙石净于筛。
情虽不厌住不得,薄暮归来车马疲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我来到东溪边观赏溪景,面对着水中孤岛迟迟舍不得上船离开。
野鸭在岸边睡觉,充满闲情逸趣;老树伸展着枝干,繁花似锦,惹人喜爱。
溪旁短短的蒲草整齐得仿佛被修剪过,平坦的沙岸,洁白的沙石仿佛多次被粗选细筛。
我虽然迷上了这里但再不能停留下去了,黄昏到家,马儿已累得精疲力衰。
注释
东溪:即宛溪,在作者家乡安徽宣城。溪发源于天目山,至城东北与句溪合,宛、句两水,合称“双溪”。溪中多石,水波翻涌,奇变可玩。
野凫:野鸭。
蒲茸:初生的菖蒲。
住不得:再不能停留下去了。
薄暮:黄昏。
赏析
第一句以“行到东溪看水时”点明行踪与目的——诗人专程前往东溪观水,此中“闲意”已悄然蕴含:因非为功名奔走,仅为赏景而来,自显超然物外之志。次句“坐临孤屿发船迟”则通过“孤屿”之景与“发船迟”之态,暗喻山水之妙令诗人流连忘返。十四字平实如话,却将观景之由、爱景之深熔铸一炉,恰如《临汉隐居诗话》所评:“平淡”中见功力。此联结构亦暗合王维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”的闲适气韵,然仅为全诗序章,更精妙处尚待展开。
第三句“野凫眠岸有闲意”:杜甫《漫兴》中早有“沙上凫雏旁母眠”之句,二者取景同属水乡春色。然梅尧臣之妙处在于,不仅捕捉到最具特征的景象,更由此生发出“闲意”的深层意蕴
创作背景
皇祐五年(1053),梅尧臣居母丧回到家乡。他徜徉于家乡秀丽的景色中,写了不少诗,寄托对山水及人生的情趣。这首诗作于至和二年(1055)乡居时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李梦生 .宋诗三百首全解 :复旦大学出版社 ,2007 :29-30 .
简析
《东溪》是一首七言律诗。此诗首联直接点明诗人的行动和所处的环境;颔联进一步描绘了周围的景色;颈联则是对溪边细节的描绘;尾联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变化。全诗围绕看水,写出水乡的秀丽风光与诗人的闲情逸趣,造语平淡,描绘缜密,层次繁多,边叙边议,具有浓郁的情趣,颇堪赏味。
梅尧臣
梅尧臣(1002~1060)字圣俞,世称宛陵先生,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。汉族,宣州宣城(今属安徽)人。宣城古称宛陵,世称宛陵先生。初试不第,以荫补河南主簿。50岁后,于皇祐三年(1051)始得宋仁宗召试,赐同进士出身,为太常博士。以欧阳修荐,为国子监直讲,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,故世称“梅直讲”、“梅都官”。曾参与编撰《新唐书》,并为《孙子兵法》作注,所注为孙子十家著(或十一家著)之一。有《宛陵先生集》60卷,有《四部丛刊》影明刊本等。词存二首。 3162篇诗文 234条名句
水调歌头·送杨民瞻
辛弃疾〔宋代〕
日月如磨蚁,万事且浮休。君看檐外江水,滚滚自东流。风雨瓢泉夜半,花草雪楼春到,老子已菟裘。岁晚问无恙,归计橘千头。
梦连环,歌弹铗,赋登楼。黄鸡白酒,君去村社一番秋。长剑倚天谁问,夷甫诸人堪笑,西北有神州。此事君自了,千古一扁舟。
清明日对酒
高翥〔宋代〕
南北山头多墓田,清明祭扫各纷然。
纸灰飞作白蝴蝶,泪血染成红杜鹃。
日落狐狸眠冢上,夜归儿女笑灯前。
人生有酒须当醉,一滴何曾到九泉。
西江月·夜行黄沙道中
辛弃疾〔宋代〕
明月别枝惊鹊,清风半夜鸣蝉。稻花香里说丰年,听取蛙声一片。
七八个星天外,两三点雨山前。旧时茅店社林边,路转溪桥忽见。(溪桥 一作:溪头)